清流雙月刊 NO.32
84 清流雙月刊 1950 年代,臺灣接受美國援助麵粉,開始推廣「麵食 運動」。(圖片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國家檔案精選照片 , https://www.archives.gov.tw/NationArc/ NationalArcImageDep.aspx?cnid=1456 ) 早年臺灣種小麥的另外目的是為了對 抗病蟲害,因為與水稻輪作,病蟲在頻繁 更動的環境中會適應不良,就是「一直換 門牌號碼,讓仇家找不到的概念」,能降 低農藥使用量,並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美援改變臺灣人的飲食習慣 臺灣種植小麥的歷史,可溯源自日治 大正時期(約 1912 年)開始有大規模種植, 惟總生產量低於 1 千公噸。二戰結束後, 臺灣出現短期糧食不足,政府鼓勵農民廣 泛種植雜作,使小麥成為重要作物。 1949 年,麵食文化由大陸移民傳入臺 灣。 1954 年,挾美援之勢,臺灣接受美國 援助麵粉,開始推廣「麵食運動」。嗣後 政府為將價格較高的稻米銷售日本,爭取 外匯,而成立「麵食推廣委員會」,國人 漸漸習慣食用麵食,所以,小麥製品躍升 為臺灣人的第二主食。 1960 年代,本土小 麥栽培來到史上最高峰。之後美國糧食過 剩,低價小麥大舉銷臺,本土小麥種植面 積一路下滑,從此一蹶不振。 保住小麥命脈的金門高粱酒 小麥為紹興酒釀造之成分,因兩蔣緣 故,紹興酒深受當時黨政軍高層喜愛,讓 1980 年代本土小麥種植曾短暫回春,最盛 況時期,年銷量甚至可以超過 2 百萬打。 然 1995 年政府開放酒類進口,本土酒不敵 進口酒,農友紛紛轉種其他作物,小麥幾 乎休耕。 金門高粱酒向來遠近馳名,然金門當 地缺乏足夠小麥種籽可供製麴,因此 1997 年,政府讓停耕的小麥恢復種植,並以契 作保價收購臺中大雅小麥給金門酒廠。經 數年研發,金門酒廠推出從製麴到釀製均 為 100% 國產、全球第一且以臺灣小麥為 唯一原料的「金門純麥酒」,其酒體純淨、 入口清爽又帶有糧香,可謂是延續小麥新 生命的臺灣之光。建議民眾如需喝酒,請 多喝正港本土精心釀造酒,讓臺灣更好! MJIB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