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清流雙月刊 NO.50
P. 14
MJIB
就美國軍事戰略設計而言,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戰、太平洋戰爭各算是一場戰爭,而韓戰或越戰各算是二分之一場戰爭。
左圖為二戰歐洲戰場艾森豪將軍在諾曼第登陸前向美國傘兵發表演說;中圖為二戰太平洋戰爭美軍轟炸日本神戶港口的
空拍畫面;右圖為韓戰中由美軍指揮的仁川登陸軍事行動。(Photo Credit: U.S. Army; U.S. Air Force; U.S. Navy)
從 1950 年至 1970 年代的冷戰前期, 隨著俄烏戰爭拖延,美國軍工製造業能力
美國採取因應二又二分一場戰爭的軍事戰 不足的窘境畢露,據美國《華盛頓郵報》
略,從 1970 年至 1990 年的冷戰後期,則 2023 年 12 月報導,目前美國 M777 型榴
是採取因應一又二分之一場戰爭的軍事戰 彈砲用 155 公厘口徑砲彈的每月生產量約
略;冷戰結束之後,美國大致維持因應一 1 萬 4 千發,但烏克蘭軍隊光夏季在頓巴
場戰爭的軍事戰略設計,2000 年起並開始 斯地區每日即發射 6 千到 7 千枚砲彈,此
以「能力」導向為主來設計軍事戰略。 狀況使得美國警覺,若此時再發生一場區
域戰爭,美國將無力因應,故必須降低其
惟冷戰時期的軍事戰略設計原則,依
他區域戰爭發生的風險。
舊可作為判斷美國軍事戰略及能力的依據;
若以前開設計原則為衡量標準,美國現階
降低臺海戰爭風險,
段軍工製造業實力,已無法同時支持應付
美「中」各取所需
兩場區域戰爭,即便俄烏及以哈兩場戰爭
中,美軍僅擔任後勤支援角色,而未實際 大陸崛起無疑是美國在 21 世紀面臨的
參戰,但是在戰事延長之後,疑已使美國 最嚴酷考驗與挑戰,自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支援能力捉襟見肘。 大經濟體之後,從未有任何強權的實力,
能長期達到美國 GDP 的 50% 以上。根據
在俄烏戰爭爆發後第一年內,由於美
荷蘭羅格寧根大學發展中心麥迪遜計畫項
國以庫存武器彈藥在軍需上全力支持並協
目的統計,從 1947 年至 1990 年的冷戰
調北約國家軍援烏克蘭,故尚能支撐;但
12 清流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