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清流雙月刊 NO.39
P. 41
生活中的資安
無論哪種 AI 技術,AI 功能都會漸漸超越原始設計的智能水平,因此有可能對它的設計者、使用者,甚至是不
特定的人群構成風險。英國電影《人造意識》(Ex-Machine)即描述完美的AI機器人,最後卻殺掉設計者之情節。
(Photo Credit: Universal Pictures)
於網路是一個虛擬空間,讓侵害權利的犯 務」來銷售,以致國家司法機構難以有效
罪行為得以隱身其中,並藉助科技帶來之 抑制。 5
轉換效果對真實世界的秩序造成破壞。英
此外,COVID-19 疫情爆發後,各國遠
國倫敦大學學院的報告指出,犯罪者透過
距工作人數大增,導致網路端點之間的聯
AI 技術破解密碼、複製人類語音,以及
繫暴露在風險中。許多企業或是智庫的分
其他諸多的非法侵權技術。其中深偽技術
析報告均指出,資訊科技(IT)與營運科
(deepfake)被列為犯罪結合 AI 後對網路
技(OT)已成為網路犯罪者的主要侵權對
安全的首要威脅之一,因為這有可能讓人
象,特別是數位支付及加密貨幣的攻擊事
們對任何影音或視頻資訊的傳遞失去信任
件或竊取行為明顯增加。由於犯罪者可以
感,嚴重妨礙人類社會資訊交換與傳播的
透過 AI 的協助來生產惡意軟體或非法取得
現狀。此外,上述報告也指出,運用 AI 的
個資,再將之出售給其他犯罪者來營利,
犯罪與傳統犯罪不同之處在於,它的犯罪
暗網交易變得越來越熱絡。 相較於過去,
6
效能可以在網路上被快速分享、重製與再
網路侵權犯罪多半是由專業的駭客為之,
現,甚至在犯罪組織的包裝下成為一種「服
5
詳見:“AI-enabled Future Crime,” https://www.ucl.ac.uk/jill-dando-institute/sites/jill-dando-institute/files/ai_crime_policy_0.pdf。
6 Wytske van der Wagen and Wolter Pieters, “From Cybercrime to Cyborg Crime: Botnets as Hybrid Criminal Actor-Network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 Vol. 55, No. 3 (May 2015): 578-595.
No.39 MAY. 2022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