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清流雙月刊 NO.44
P. 35

堅韌之島










                 幾乎所有研究認知作戰者,都認為認                               利的真實訊息,以壯大我方的力量,使友
            知作戰的核心是信任(trust),只有獲得                               我者更友我,而敵我者不敵我。

            信任才足以發揮影響力(Trust is central
                                                                     因此,認知作戰絕不是僅守不攻,而
                                                 13
            and offers a target of influence), 因此,
                                                                是攻守兼備,攻守之最大力量卻是來自全
            在認知作戰攻防中,不僅要受眾可以聽懂、
                                                                民對認知作戰傳播模式的理解,並由政府
            看懂攻擊方的訊息,更完全信任其所言,
                                                                支援以迅速真實的訊息,在友我陣營傳播
            才有具體效果。換言之,若以不斷地即時
                                                                強化心防,更將其擴散至敵方訊息網絡,
            澄清還擊認知作戰的攻擊,並教育全民或
                                                                揭露敵方陣營的虛假,方能達成全民防制
            自我砥礪提高媒體辨識能力,不斷公布散
                                                                認知作戰,以維護家園安全的目的。
            布假訊息的意見領袖(節點),使其信用

            破產,則其傳播假訊息進行認知作戰的能
            力就將大幅下降。在意見領袖信用破產後,

            跟隨個體可能轉而跟隨其他意識形態相若
            的意見領袖,反制者依前述方法再度破解,

            對於認知作戰的防制顯然將大有助益。



               瞭解認知作戰傳播模式,

               才是捍衛家園安全的最大力量


                 認知作戰無煙硝味,更無平戰之分,
            隨時隨地都在進行,且敵我雙方都具有類

            似的訊息傳播網絡,終日進行著激烈攻防。


                 在防制敵方攻擊上,不僅要隨時闢謠
            以真實狀況攻破對方傳播假訊息意見領袖
            節點的信用,讓對方無法再進行假訊息的

            傳播,並輔以如國安、社會秩序維護、防                                   若不斷地即時澄清認知作戰的攻擊,並教育全民提高

            疫、食安⋯⋯等法規的制裁,摧毀敵方的                                   媒體辨識能力,則傳播假訊息進行認知作戰的能力就
                                                                 將大幅下降;圖為行政院澄清假訊息的圖文資料。
            訊息傳播中繼點,更要在己方進行真實訊                                   (圖片來源:行政院粉絲專頁,https://zh-tw.facebook.com/
                                                                 photo/?fbid=573130084859000)
            息的傳播,讓己方的意見領袖傳播對我有







            13   Hartley III and Hobson, Cognitive Superiority, p. 43.


                                                                                                 No.44 MAR. 2023  33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