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清流雙月刊 NO.45
P. 10
MJIB
「無賴」等,都帶有負面的情緒用語。這 次愈容易相信、被激起的負面情緒愈強愈
類假訊息常發生在災情時的報導,利用改 容易相信。但當訊息廣泛被主流媒體傳播
變真實新聞中的傷亡人數、發生時間與地 和討論時,選民則更有可能被其他因素(既
點、災害損傷程度與數字等面向,加大災 有政治立場、更多不同說法等)而影響。
情的嚴重程度以吸引民眾點閱,如颱風侵 因此,廣泛傳播事實查核、對謠言的澄清,
臺時,改變真實新聞中的淹水高度、改變 或許能降低謠言的可信度。
土石流造成的道路中斷時間或地點、捏造
但是這些事實要查證需要時間,而且
人員傷亡數字等。
有部分真實部分虛假,因此在辨別上難度
特別是當訊息是以「小道消息」、「口 頗高。長此以往的結果便是民眾對於社會
耳相傳」的形式在聊天群組、社交媒體等 上資訊的不信任程度逐步增加。由牛津大
特定政治立場的選民中出現時,聽過愈多 學路透社新聞研究所發布的報告發現,我
國於 該調查 2017 年首
度進行時,對於新聞信
任度便僅有 31%,更
在 2020 年進 一步降至
24%。 該 份 2020 年 的
報告同時顯示,即使為
使用者自行選擇的新聞
媒體,使用者對於該新
聞媒體的信任度也僅有
31%,透過社交媒體獲
得新聞的信任度更僅有
16%。報告認為我國國
民如此不信任新聞,是
因為無論是社群媒體或
傳統新聞媒體均充斥著
假新聞。 12
假訊息亦經常流竄於災情報導,移花接木各種類似災害影像,加大災情嚴重
程度,吸引民眾點閱。(圖片來源:MyGoPen,https://www.mygopen.com/2022/09/
earthquake.html)
12 Nic Newman, Richard Fletcher, Antonis Kalogeropoulos, David A. L. Levy & Rasmus Kleis Nielsen. (2017). Reuters institute digital news
report 2017,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p.129, https://reutersinstitute.politics.ox.ac.uk/sites/default/files/Digital%20News%20
Report%202017%20web_0.pdf
8 清流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