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清流雙月刊 NO.39
P. 21
數位時代防護術
3
段資訊得以填補空缺。 而這些未經證實的 帶給受眾新鮮感,聳動與煽情的內容也促
資訊,通過民間社交媒體帳戶、或是不可 使受眾更願意轉發。
靠的新聞平臺,以及受眾本身的人際網絡,
臺灣民眾同樣受到假訊息氾濫的影響。
像病毒一樣快速地傳播,甚至被官方媒體、
根據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 2022 年 2 月
政府宣傳平臺等利用和放大,產生更大
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超過 75% 的民眾在
的影響力。為何民眾容易相信並傳遞假訊
最近一年曾經收到過假訊息,但 58% 的民
息?心理學家認為,相比與自身立場牴觸 眾認為「自己不會受到假訊息影響」。 不
4
的訊息,人們更傾向接受與自身價值觀相 過,國防安全研究院在 2021 年「台灣國防
符的論述,以避免認知失調帶來的負面情 安全民意調查」第二波網路民調中,將受
感。另外,資訊爆炸的時代讓民眾產生疲 訪者隨機分為三組進行實驗。 實驗組 1 接
5
乏,缺少批判性思維(analytic thinking) 受有關國軍漢光演習正面報導影片的刺激,
而易相信錯誤資訊。同時,假訊息較容易 實驗組 2 接收有關國軍漢光演習負面報導
民眾會接收假訊息,在於迫切想獲得資訊,但可靠資訊太少,
因此使許多片段資訊得以填補空缺;同時,資訊爆炸時代,
讓民眾產生疲乏,致缺少批判性思維而輕易相信錯誤資訊。
另外,聳動與煽情內容也促使民眾更願意轉發。
3 “Propaganda, fake videos of Ukraine invasion bombard users,” AP, February 25, 2022, https://apnews.com/article/russia-ukraine-technology-
europe-media-social-media-123c7975a879b89b85c06877f1f12908.
4
《【假訊息年度大調查】臺灣首次針對假訊息現象與事實查核成效大調查 學術報告出爐》,台灣事實查核中心,2022 年 2 月 18 日,
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6953。
5 卡方檢定顯示三組在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和政黨認同等特徵上無顯著差別,表示三組具有同質性,不同組別認知國軍保衛臺灣能力的
差異來自於實驗處置(treatment)的差異。
No.39 MAY. 2022 19